中央民族大学焦石博士代我去把地名典赠送给国图了!热烈祝贺!感谢焦石,辛苦了!为焦姓增光!为国家文化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
汉末时期有很多贤士俊秀,他们有的默默无闻,有的一举成名,仅凭史料中很难呈现出丰满的形象。本篇就来看看汉末时期的焦姓人物们。梳理了《三国志》、《华阳国志》、《后汉书》中提及的焦姓人物们,列个名单:焦触、焦胜、焦伯、焦和、焦先、焦子文、焦彝yí、焦璜、焦已、焦矫、焦仲卿、焦俭。没什么特别知名的人物,焦先还算是记载稍多的人物了,其中焦仲卿来自《孔雀东南飞》。“是月,袁熙大将焦触、张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乌丸”——《三国志·武帝纪》【焦触,袁绍残余势力,作为袁熙部将却在势力倾颓之时反叛】“至晋泰始三年,张掖太守焦胜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谨具图上”——《三国志·明帝纪》注解【焦胜,晋张掖太守,曾上书询问魏晋图形差异】“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三国志·高贵乡公纪》注解【焦伯,随曹髦讨伐司马昭的官吏之一】“会青州......
伊川焦王村焦姓,历史悠久。从西汉时候开始有焦姓居住,在这里繁衍生息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公历二O一六年十二月四日(农历十一月初六)举行焦氏牌坊落成典礼!焦氏祖茔牌坊宏伟壮观!参加典礼的焦氏宗亲!...
日前,冯佐村被授予“中华焦氏第一村”荣誉称号。这天,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禹王路街道冯佐村村委大院内热闹非凡,举行“中华焦氏第一村”揭幕盛典。据考证,三门峡焦姓就是召公的后代。一、召公是三门峡人的骄傲召公(姬奭)对于三门峡人来说不陌生。周武王去世后,召公与周公共同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并以陕(今三门峡附近)为界分两大片,治理周朝天下。召公分管的地方,是周朝大本营。在他的治理下,从上到下各尽其职。他体恤民情,呵护百姓,为不打扰老百姓,工作、休息都在甘棠树下。在老百姓心目中,甘棠树成为他的化身,后来有人要伤害甘棠树,老百姓拚命保护。钟鼓楼与甘棠园几千年来,召公事迹一直受到历朝官民的追忆。陕州古城有召公祠,不论皇帝高官,还是普通百姓都要进去祭拜。那么召公的后代在哪里,三门峡有没有,现在还能不能找到?二、三门峡附近,为什么又称“焦地”据《尔雅·释地》《今本竹书记年》记载,今三门峡附......
一世祖:郇公,仕周居山西太原,妣陶唐氏。炎帝姜氏(神农)之后,商未隐居中山。周武王伐纣后天下褒封五帝后裔,查得神农之后于中山,封地太原,将姜信封焦邑侯一一焦伯,后人以国为姓。三世:盼公,晋阳令,妣轩辕氏。十八世:延寿公,初任小黄令(今河南兰考与安微毫州相毗邻)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8一一33年赐封为三老公,诰封一品大夫。妣孙氏。生子法卿。二十八世:荻公,晋国丙候。妣邱氏。生子三:恒,徵,济三十一世:伉公,平章政事。裔后(三十五世)襄公生四子:台,骀,骑,街。三十一世:朝公裔后居河南,在(三十四世)大志公迁广西。三十六世:台公(河南开封)长子训公裔后在(三十八世)逹公遂家安微无为。一一一五十世江南宽公老庄台公次子焦赞,北宋杨六郎部大将,(墓塟河北省雄县)。裔后在(四十世)邦公,妣容氏。居微州。四十八世:时远公,太府寺丞。妣阮氏。生子儀。四十九世:儀公,远公子,谏议大夫。妣蒋氏。生子二:天度,天......
(一)安庆焦氏远祖安庆焦氏系由江西饶州鄱阳湖畔的瓦屑坝迁来,时为元朝末年的至正年间。根据安庆《焦氏宗谱》(民国二年版)记载,由于多年战乱,江西瓦屑坝的焦氏家谱已荡然无存,能够确认的先祖是生活在五代(晋、汉、周)到北宋时期的焦继勋、焦守节父子。《宋史》第261卷列传第20中,载有焦继勋、焦守节父子的传记,这是目前所知的焦氏远祖的惟一信史。焦继勋(901--978),字成绩,许州长社人(今河南长葛)。少读书,有大志,尝谓人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晋高祖石敬瑭镇太原,继勋以儒服谒见,晋祖与语,悦之,留帐下。后晋时期,他先后担任皇城兼宫苑使、武德使、齐州防御使。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继勋历任襄阳防御使、右千牛卫大将军等职,最后担任保义军兵马留后。后汉初,以功授保大军节度,后来做到右羽林统军。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战不利,遂归后周太祖郭威。在后周时期,他最后以战功任彰武......
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裔于焦城(今河南省陕县境内),建立焦国。从此,焦国后人便以“焦”为姓。查清康熙年间修订的《泌阳焦氏族谱》,在公元13世纪60年代,元朝世袭万户侯焦义因不满蒙人忽必烈的残暴统治,遂辞官隐居,携带全家从焦国故地迁至泌阳县中官铺(今高店乡境内)定居下来。焦氏后代便尊称焦义为泌阳县的焦姓始祖。焦义的儿子焦良辅、孙子焦成、重孙焦显和第5代孙焦宣均获大明皇帝赐赠的“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世袭封衔。焦义的第6代世孙焦芳(1434—1517),他在明英宗8年中进士,授编修进侍讲;明弘治8年(公元1495年)授太常少师,后又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明正德元年,升迁为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华盖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务,可谓三朝元老,朝廷重臣。明正德5年告老还乡,乞归故里。83岁那年在县城南草店村寿终,后葬在泌阳黄山清凉寺附近。著有《守......
...
...
...
杜甫诗中的会宁翟所焦氏祖先会宁翟所乡焦家河焦氏家族历史上是一个比较显赫的家族,属于科举制度中会宁考取进士、举人较多的四个家族之一。焦氏的祖先中也不乏闻人,唐代,在杜甫《饮中八仙歌》和袁郊《《甘泽谣》》中就记载了焦氏家族的祖先焦遂。据其家谱记载,“鼻祖克昌公讳达,为唐时闻人(闻人,即名人),居山右平河之禽昌(今山西)”,“始祖有兄名遂,亦唐闻人”。他们“悦仁义,乐琴书,不未仕进,寄跡於烟霞山水间”,常与当时的闻人把酒言欢,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就有“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的诗句。据其家谱记载,为避五代战乱,第十一世祖静奄公,举家搬迁至巩昌府会宁县郊外东南,按姓氏命名始迁之地为焦家湾(今翟家所乡焦家河村)。焦氏后人耕读于此,历经宋、元、明、清,繁衍数百年。由于家族变故,家谱无存,故其事迹无考者多矣,惟有后人口口相传。焦氏后昆:文脉昌盛家风赓续人才济济其中选举4人:焦腾汉(进士,贵州安......
(根据《历代焦姓人物大辞典》编写)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明朝,完结于清末,历史悠久。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利用科考作为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各种制度中历时最久、变化最小而影响最大的一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军事等各方面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总共造就约10万进士,明清占一半比例。研究明清进士(本文仅指文进士,下称进士),有重要意义。在明代有46.7%的进士出身于寒微人家,因此可以证明科举制度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升进之路,促进了阶级的流动,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制度。下边将明清两朝的焦姓进士列表。仔细看看明清焦姓进士图谱,你和哪位有渊源?明清焦姓进士一览表序号科别公元甲次名次姓名籍别01明洪武30夏139713焦胜山西乐平02明洪武30夏1......
1、贵州省习水县桃林乡(放牛坪)焦氏家族:有谱,据称始祖名焦敖,源自秦代,为避秦王焚书坑儒之灾,避居陕西省凤翔府。至51世宴洪祖在朝廷为官,为救戚友陆方律改写圣旨犯下灭门之罪,其子怀阴、怀阳隐姓避难于江西泰和3年又迁四川成都府,明景泰年间又迁重庆紫金门,至万历年间有洪光、洪万、洪福三祖始迁至习水县放牛坪定居,至此后裔遍布川、渝、黔的几个县市。现有人口9000余人,已历77代。前五十代字辈:敖棋万思启同邦有规举仁绍自然兴富贵定乾坤玖远德安定万世祖荣廷尚能添明正洪朝福禄登科廷保国应前后依单取后三十代字辈:宴怀洪子善世伏文应单尚启正承单尔登仕世铭文宗应元开永思毓秀联2、贵州省仁怀矛台焦氏家族:有谱,据称一世祖仕贵公,娶殷、余二夫人,起于陕西西安府三元县焦马村,是我一世祖发源地。本一世祖,先是由陕西发脉入籍四川成都富顺县焦云山居住数载后,偕夫人于明嘉靖元(公元一五二二年)年由富顺起迹,入籍贵州省遵......
宗族特征,1、焦姓南迁始于两汉之际,为他姓所不可比拟。2、由上可知,中国的焦姓家族,是最标准、最地道的炎黄子孙。他们一部分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一部分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3、周武王时焦国,虽说共有两个,但是关于这两个古国的所在位置,却只能知晓神农裔孙所建立的确切位置,而姬姓焦国已不可考。...
...
...
...
...